这段时间观察了一些人,为了学习运营,每天都好忙,忙着阅读各种大咖语录,忙着收藏各种经典回答,忙着加入社群,忙着观看各种学习视频,忙着提出一些无脑的问题,比如:对互联网一无所知,怎样才能找到工作。不去思考却想着进步;不去实践却想着收获。直到独自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突然问自己——为什么我还是做不好运营。

我想这是大部分人都遇到的问题,所以我试着思考了这个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1. 只停留在读!
在生活中,分享运营知识的平台有公众号,网站,书籍,课程等等。正因为这些免费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了,所以知识突然就变得廉价了,人们也就更不愿意自己去思考了。心里想着:心里想着反正某位大咖都把这些知识准备好了。而真正的学习不在于知道,而在于做到。
你说你小马宋李叫兽写文案的文章必读?好,那写一篇销售页看看;
你说你经典营销方法论烂熟于心?好,那咱先帮产品获取10万优质用户吧;
你说你熟练操作100个渠道?那你现在做好了几条了呢?
怎么样!问懵了吗?
在这里,我想送给大家的是
事实证明有时候读很多文章也只是给自己一些安慰,或者想不劳而获一些知识,潜意识告诉自己——我已经很努力了。
2.永远在寻找捷径!
随便举一个例子吧!在知乎上,如何快速学习某件事一定是关注度比较高的。
在比如,你是否看到这样的文章会立马点开
《12个实用秘诀,教你玩转借势营销》
《做好用户运营,用好这5个方法就够了》
《我是怎样零成本15天带来10万用户的》等等……
在比如,经常会在一些论坛上看到这样的问题
公众号拉新该在怎么做?
运营小白没人带怎么快速成长起来?
如何运营一个政府APP?
如何写线上活动方案?
现在引流还有什么比较靠谱的方法?
拜托!你先把怎么问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回答学好了之后再问问题可以吗。你的产品背景什么的别人都不知道,如果真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一定是不负责任的回答,其实你对你自己更不负责任。
这样的人,永远以寻找捷径而感到自我满足。感觉把自己交给了这些知识之后什么都不用想了,让它们来全权改造自己。但,自己的事儿还是得自己做。运营是一个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工作,而且还超级依赖实践。过于追求捷径的结果就是很难成长。
再一个就是,人们早已只喜欢听屌丝逆袭的故事,一个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为了吸引关注,可能就会被他们说得非常的简单。换个思路想想,如果他们说这件事情做起来非常的困难,你还有耐心看吗?这样的捷径,其实是更大的弯路。
3. 学到的都是怎么做,
学不到的是为什么这么做
你学习了如何做一场有逼格的活动(先不说知识本身正不正确),于是你给你的产品也做了这样的活动。但是,你没有想你的产品适不适合做活动,适不适合做这种类型的活动。所以得到的结果是——并没有什么用。
这一点可以用互联网时代中的道法术器来解释。
道是指总体的方向目标
法是指到达方向目标所用的策略
术是指具体执行
器是指可利用的工具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们公司去年完成了8000万的销售额,于是老板把今年的目标销售额定为1亿,然后将任务量分配下去后,各个部门围绕着任务量制定作战计划,1亿就是总的努力方向,它就是属于“道”的层面。
然后你们部门经过开会讨论后,确定出能够增加销售的方式大概就有搞活动、投广告、写软文、渠道合作等,这些方式就是“法”。
假如你们再选择了投广告作为主要的运营策略,那么接下来就要分析有哪些广告可以投,不同的广告要采取什么样的投放策略,广告的文案应该怎样写…等等。这就是具体的行为方式,是“术”。
最后,落实到具体操作时,你会选择是投百度网盟、广点通,还是投微博大V、微信大号呢?这些广告平台、渠道就是工具,也就是“器”。
你只看到了别人的术,却不曾想别人的道和法。所以,盲目的迷信方法论迟早要走火入魔的。最后,你或许会问——难道我就不能借鉴别人的案例了吗?答案是——能
人的时间有限,实践机会有限,观察案例需要观察其全过程, 因此你必须要用“道”、“法”的层面去思考。同样是一个活动,内行人可能看到的就是他们做这个活动的目的/背景是什么,活动的受众是哪一部分用户,他们利用了用户的哪一点做了活动,用户的付出成本/收益分别是什么,用户的参与度怎么样,他们的目标完成了吗,等等……
如果你不具备”道“、”法“层面的知识,那你真的就只能是外行看热闹。